過去66年來,台灣媒體業的環境不斷在改變,從老三台到影音串流平台、從類比轉到數位,而世新大學卻始終穩居傳播媒體教育的龍頭寶座,關鍵就在於世新大學自創立以來,一直堅持「理論與實務並重」的教學方針,才能與時俱進的培育優秀媒體人才,不只在產業服務,更成為眾多競賽的常勝軍。

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舉例指出,金馬獎、金曲獎、廣播與電視金鐘獎三金獎項的得獎者有許多都是畢業自世新大學,不只校友獲獎頻頻,在校學生亦多次在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、曾虛白先生新聞獎、吳舜文新聞獎及「感動久久」全國校園短片等賽事大放異彩。

瞄準產業人才需求,推動課程、師資到設備的革新

近年來,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招生挑戰,世新大學更大刀闊斧的引進先進器材與設備、調整課程規劃、大量引進業界師資,希望能接軌產業需求,培育出具差異化特色的跨領域人才。

陳清河以廣播電視學系為例指出,因應數位匯流趨勢,廣電系自2020年啟動課程改造計劃,在廣播組、電視組及電影組分別納入新的課程,希望培育出更貼近業界需求的人才。世新大學廣電系主任葉基固進一步針對上述三個組別,分別說明引進哪些創新的課程規劃。

先就廣播組來看,除了傳統的廣播還加入與聲音設計相關的課程內容,如:音樂專輯、有聲書、Podcast、配音、影視配樂⋯⋯等,全面滿足各種聲音需求。而電視組,有鑑於Discovery等實境節目越來越受到觀眾歡迎,所以在課程上加入實境、美食或旅遊節目的企劃與製作,還有頻道規劃、YouTube內容等符合現今趨勢的課程。至於電影組,除了培育學生具備劇情片、動畫片、紀錄片等各種影片編導能力外,更強調後製技術應用,及影片完成後的行銷與策展規劃。

因應課程改造計劃,世新大學在師資面和設備面也做了相應調整。在師資面,大量引進業界技術職老師,讓學生可以學習老師的業界經驗和技術,未來畢業後還能借助老師人脈進入業界發揮所長。在設備面則打造與好萊塢最新技術同步、全亞洲第一座占地470坪的「LVS智能攝製基地」,讓學生可以在智能攝影棚裡即時合成特效、進行調光,跟上最近電影製作趨勢。

陳清河表示,為了幫助學生熟悉與運用智能攝影技術,世新大學特別整合廣電、數位多媒體設計及圖文傳播三個系所的資源共同開課,教導學生如何運用智能攝影棚拍攝影片,至今已完成至少4部影片的拍攝,2023年初正在進行大型校園自製劇《惡靈世界》,未來規劃學生的畢業製作在智能攝影棚拍攝,希望藉由各種不同機會強化學生的實作能力。

「經過多年的訓練,很多學生已經可以自行操作,電影公司因此看好世新學生的發展潛能,甚至主動向世新學生招手,希望他們畢業後可以到公司任職」葉基固強調。

以業界標準要求學生,從就學時就開始累積新聞專業和能力

不只廣電系學生倍受業界肯定,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也同樣表現亮眼。在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陳秀鳳帶領下,從大一大二的理論學習、大三的專題實作到大四的媒體實習,逐步累積與強化新聞製作的能力。

「我曾經在媒體圈工作多年,非常清楚業界對新聞內容的要求,所以也用同樣標準來訓練學生」陳秀鳯認為,套用業界標準的好處是可以幫助學生在校就打好基礎,畢業後才能無縫接軌投入新聞工作,展現出專業新聞人的高水準。

在陳秀鳯的嚴格把關下,新聞系大三的專題實作課程,學生每兩個禮拜就要製作出一則新聞專題報導,雖然形式上只是一份課堂報告,但品質和內容高度卻是可以參與外部競賽的水平。

「之前有位學生的新聞專題,報導嘉義某二手書店老闆的故事,並報名參加『感動久久全國校園短片徵選』競賽,不只成功獲獎,更吸引華碩基金會捐贈書籍和平板電腦」陳秀鳯笑著分享學生的成績,藉由參賽不只讓學生獲得更多成就感,還能激發對新聞工作的熱情,堅定日後投入新聞界的決心。

陳清河強調,世新大學未來仍將堅守傳播媒體人才搖籃的定位,秉持「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」、「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」兩大辦學特色,不斷創新校內設備、課程規劃與師資結構,為產業培育更多跨領域人才,推動台灣傳播媒體產業的成長。

新聞來源